第124章 出门就遭雨(2 / 2)
王艳秋也是深深的叹息,人才流失基本上是各个地方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像朝荣村这样的村一级组织,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能力来挽留人才。
既然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即便是王艳秋等人有心,也拿不出任何有吸引力的章程和条件来。
所以一般如今在街道层面,在社区村居层面进行工作的主要年轻人,大部分是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通过特殊的人才渠道选拔而来,在这里面工作是作为重点对象培养,不可能长期坚持在一线。
“陈副主任,本来还以为除了各个小组能够成立一个值班备勤的小分队以外,还能够有多余的人员能够作为村里面的机动力量,如今看来就是凑齐每个小组的值班备勤小分队都是够呛啊。”
防灾减灾的应急处置,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员身上,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员进行调配,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起来。
王艳秋原先的预估其实已经降低了要求,但是即便是这样,最终拿出来的统计人员数据依然是让她大为失望。
她没有想到事情居然会严重到如此程度,就连一个最基本的执勤备勤的人员都难以得到充足的保障,这对她而言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是啊,王书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也没有想到。幸亏这一次你让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实在是人员流失的太过严重,而一些原本在户籍当中有统计的人员,如今基本上也都是选择在外面打工。即便是不离开本市,那也没有在本街道进行工作,所以让他们参加值班备勤根本就无法做到。”
陈康副主任依然在分析情况,他的这些分析也确实有一些道理,还有一部分人户籍和工作地点依然还是在本市区之内,但是本市区依然还是一个较大的范围。
本市区虽然不是太大,但是也有着五线三区加上两个经济开发区,这么大的一个范围之内,哪怕就是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私家车进行上下班,依然还有着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的车程。
可想而知如今的年轻人,即便只留在本地进行打拼,依然还是要付出太多的努力才行。
“陈副主任,既然现实情况如此严重,咱们就要调整之前的计划,我看这样,不妨将现有的所有党员同志和村里面的青壮年集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小分队。
咱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小组都备齐10个人以上,我想这样也不现实。
我有这么一个想法,那就是每一两个小组成立一个小分队,小分队在两个小组之间其实距离并不是太远,假如真的发生危机,还能够做到统筹兼顾。
通过这样的方式之后,却是可以调剂出一部分人员作为机动人员,假如一旦发生台风袭扰等自然灾害情况的时候,这些机动人员就能够作为主要力量利用起来。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小分队也能够统一调配进行增援,你看这样行不行?”
在没有办法的基础上只能进行折中处理,所以王艳秋提出了这么一个办法,陈康副主任连点点头,确实是如此,人多是人多的办法,人少是人少的办法。
最为主要的环节还是要充分的将人的效率提升上来,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流畅的指挥,那么你即便是准备再多的人,无法发挥人员的作用,那还不是等于白忙活了一场,最终依然是吃力不讨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