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3章 征集老物件(2 / 2)

加入书签

“王书记,街道的批复已经下来了,除了张贴在相关的公告栏之内,根据你的要求,每一户村民家都有一份,是要求每一户的户主签名,还是随便家里哪一个人签名都可以?”

有关新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地址的确定,虽然目前以选举的方式通过,但是为了避免事后还会有反复,王艳秋在上级部门进行批复之后,认为还有必要和村民在确认此事,白纸黑字上面的签名和公章才代表法律的公信力。

“尽量还是以户主签名为主,如果没有户主,尽量多几人签名,这样才能够有说服力,也避免以后出现什么情况被动。

如果有家庭成员愿意全部签名,那更好,不过这有个先后顺序,而不是说反过来必须以全员签名为主,不行之后多人签名,再不行是户主签名,要分清楚这个先后顺序。”

虽然乍一听之下表述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完全相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如果在理解上面欠缺一点,很有可能会将原本王艳秋阐述的意思,理解发生了偏差甚至倒过来,那样一来本来是好事,很有可能变成坏事。

“好的,我这就跟大家布置清楚。”

孙秀香的效率非常高,王艳秋之前安排的事情,已经一一落实到位。

老李头有关村史馆老物件的征集活动,可以说已经是轰轰烈烈的展开,这在目前的朝荣村来说,似乎是比康居工程拆迁还要来的热闹。

因为拆迁目前还仅仅影响的是第一批拆迁的村民,其他绝大部分的村民尚处在观望和好奇阶段。

但是征集老物件,却是引来了很多人的兴趣,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将家中留有的老物件,几乎是翻箱倒柜的给找了出来。

毕竟是农村嘛,所以找出来的老物件,最多的种类也就是各种农具。

也正是因为家家都有,所以重复的很多,造型别致或者是有什么纪念意义的农具,就少了许多。

这无疑增加了老李头的工作量,就好比一把铁锹,是哪个农具厂打造的第一把铁锹,或者是说在哪个河道开挖的时候是挖出的第一锹,抑或是这把铁锹由哪个领导去种过树等等,类似这些情况的老物件都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甚至有个别的老人,为了能够将自己家的老物件保存在村使馆,为此双方还进行了大比斗。

这个大比斗嘛,自然不可能是打架,而是就老物件的历史来源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还找来了其他人进行佐证。

毕竟多年前的事情,很多就连当事人都未必能够记得清楚,如今找出来,倒是在村里的老人当中形成了一股热潮,

这是老李头想都没有想到的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王艳秋的注意,就王艳秋来说,老人们之所以有兴趣,那是因为包括这些农具在内的老物件,都是老人们当年奋斗的青春和记忆。

其实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内核所在之一,如何将老人们当年的青春岁月给传承下来,这才是村史馆建立的初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