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境新城(2 / 2)

加入书签

此时,清点人数的将士过来,向宋茹禀报道:

“报告宋校尉!这是清河来第三辆飞车,共计五百六十四人,与清河传来的讯息比照,核验无误。后方尚有十二车。”

“你带着大家进入外城。”宋茹点点头,确认了一下灵讯上的讯息,“先住在亥三区吧。”

“是!”

那位军士拱手一礼。

这时闫老三主动请缨,道:“报告,宋校尉,属下可否一同去?”

宋茹略一沉吟:“你才入军一日,应当旁观学习。”

“属下正想借此机会学习。”闫老三诚恳道。

一旁的牛元吉横了一眼,小声嘀咕:“显眼包……”

闫老三继续说道:“属下知道这些百姓茫然的心理,定能更好安慰大家的情绪。”

宋茹见他朴实的脸上满是恳切,便点头允了。

于是在牛元吉嫌弃的眼神中,闫老三跟着那位军士一起,引着茫然站在站台上东张西望的百姓,自站台向外城的居住区行去。

如今的长城外城,以那株梨花巨树下的醉白园为中心,周边原住民聚居的区域称为“小绿园”,南侧则是一大片由矿区改造而成的天工坊。

其余皆为无尽延展的居住区。

虽暴露于雪原之中,却有防护大阵的灵光罩护,连风雪都难以落下,倒是多添一分安全感。

闫老三便顺势向百姓介绍:“别看这四下没有高墙,但这可是青云阁首席天工大师亲手布下的上古辟邪灵阵,防御力非同一般……”

“你们听过青云阁吧?带大家来的飞车就是青云阁制造的,总部在长安呢!”

他一边带路,一边侃侃而谈:“朝廷安排大家来长城,是为了让你们能好好安顿下来。这里吃穿不缺,地方又大,连长安都难得一见的阳光,在这儿都有。”

“对,虽然靠近北境,但这里可是有两千初境以上的修士,还有三名神藏境大人,更别说——神佑巡礼的使团队伍也在此……谁敢造次?”

旁边那位军士素来寡言,如今也默默点头。

原本他还担心自己不善言辞,无法安抚这些初来乍到、神情惶然的百姓,没想到闫老三这一通话倒是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安心了不少。

在朝廷尚未想出应对北境持续南移局势的措施以前,只能由北境源源不断接收自南方迁来的百姓。

想起之前老莫私下嘀咕过的那番话:

“没办法哩,自从我们接收了苍林镇的难民……”

当时正是避开了闫老三和牛元吉说的,但老莫还是小心翼翼调整了措辞。

“咳咳,百姓,不是说不好,就是因为这个先河,朝廷就觉得咱们北境能兜底,要兜底了……”

“北境一路南下,正好一路接收这些灾民,这是朝廷的说法。”老莫摇头,“但实际上,谁都明白,是其他城池根本不愿意管。这年头,谁不是自顾不暇?哪还有地方安置这些人?”

“但谁让我们北境地方大呢?可是,物不博啊!”

不过眼下这个难题,倒算是暂时缓解了。

没人知道大人是怎么同朝廷谈的,但户部已承诺会调拨一批赈灾物资。

谢家、王家等世家也主动捐出大量资源支援北境,同时也作为近来某些来自民间的争议的回应。

至于文家,更是不在话下。

清河本就是文家发迹之地,虽然文老爷子早从清河去了长安,但也不忘乡土旧情,专程筹备了一批物资,随着飞车运到北境。

此外,原本也在百姓中传达过,凡是迁入北境者,皆需参与劳动——耕地种田、养殖牲畜、修建房屋、天工开矿,效仿三百年前在宣文帝率领下筚路蓝缕的唐国先辈们,共筑北境长城。

这些话,在闫老三口中又说了一遍。

虽然听着艰苦,但有活干才说明,这里的一切都是有所筹谋的,效法先贤之举,更是激起众人心头的一腔热血。

于是,原本尚存疑虑的迁居者,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安定了些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