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全面进击的大明,与后方不稳的李唐(1 / 2)
在大明,相继剿灭河北的窦建德与刘黑闼所部之后,就连原本占据幽州的罗艺,也审时度势,主动率领部众归降大明,整个河北地区都被纳入了大明的版图。
至此,大明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
与此同时,另一方的李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正率领大军进攻雄踞太原的刘武周。他们企图夺回李阀的老巢太原,以巩固自己在李唐政权中的地位。
然而,他们低估了刘武周的实力。
刘武周并非等闲之辈,他不仅麾下有宋金刚、尉迟敬德这样的猛将,更得到了突厥人的大力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略有些好大喜功的李建成兄弟的战败,似乎已经成为了必然。
果然,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建成兄弟的军队遭遇重创。他们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马和粮草,还错失了与明朝争夺天下的宝贵时间。
不过,好在李世民在长安精心布局,成功夺取了杨公宝库内的宝藏。
这笔巨额财富使得李唐,无需为再次征兵而担忧钱财和铠甲、武器的问题,为李唐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大明严禁李唐从其境内获取粮食,使得李唐国内的粮食供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短缺。
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主要是因为李唐境内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
在过去,长安作为隋朝的国都,同时也是天下的中心,江南地区的粮食,才能够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输抵达此地。
然而,如今李唐已然成为大明最为强劲的对手,大明朝廷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便果断实施了粮食禁运政策。
尽管不能完全排除仍有一些胆大妄为的商人,冒险进行走私活动,但仅凭这些走私所得的少量粮食,远远无法满足李唐庞大人口的需求。
此外,更为棘手的是,李唐境内存在着不少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奸商。这些人虽然以高价出售粮食,但他们却拥有稳定的进货渠道。
李渊等人并非没有考虑过铲除这些奸商,以平抑粮价。但问题在于,如果将这些奸商全部铲除,那么李唐,日后恐怕就真的只能依赖自身的粮食生产,来满足需求了。
而这,也正是那些粮商们有恃无恐、肆意妄为的原因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奸商之中,有一个人与石之轩师徒关系匪浅,此人便是安隆。安隆与石之轩师徒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一同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
正因如此,如今阻止李唐继续扩军的,并非钱财或武器不足,而是至关重要的粮食。
石之轩师徒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采取了行动。
他们一方面紧急写信给安隆,极力煽动对方进一步抬高粮价,以制造更大的混乱和困难;
另一方面,石之轩施展易容之术,摇身一变成为裴寂,成功地投身于战败的太子李建成麾下。
至于真正的裴寂,自然是已经命丧黄泉,死得不能再死了。
不仅如此,那些真正熟悉裴寂的亲眷和下人,也都在杨虚彦的巧妙安排下,遭遇各种意外,纷纷命丧黄泉,与裴寂一同长眠地下。
石之轩化身裴寂投靠李建成后,便开始不断地蛊惑对方,劝说他尽快铲除登上皇位的最大竞争对手——秦王李世民。
起初,李建成对石之轩的提议还有些犹豫不决,但在石之轩和齐王李元吉的轮番劝说下,他最终还是动摇了。
毕竟,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征讨刘武周失败之后,李世民借助为李唐夺得杨公宝库的威势,这一增一减之间,愈发让他们兄弟二人忌惮起来。
如果再不采取一些措施,等到李世民权倾朝野的时候,他们兄弟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反抗了。
心有不甘的李元吉,在这种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随同石之轩一起,鼓动李建成对李世民痛下杀手。
这一决定,无疑是将他们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也使得此后太子李建成一系,与秦王李世民一系之间的争端,不断升级。
太子党更是毫不掩饰地对李世民找茬,而李世民一方也只能疲于应对。好在李世民有妹妹李秀宁从旁鼎力相助,才不至于在这场争斗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此外,由于还需要李世民为李唐征讨天下,李渊也不能完全偏袒太子李建成,这才使得双方的争斗没有进一步失控。
然而,尽管如此,李唐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也给了大明可乘之机。
大明趁机派遣大军征讨洛阳王世充,显然是想在李唐解决刘武周之前,先一步拿下洛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下可让李唐皇帝李渊犯了难,朝堂之上,对于是继续征讨刘武周,还是派兵支援王世充这两个选择,大臣们竟然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