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4章 “工业基础升级”的庞大计划(1 / 2)

加入书签

白杨目送着那辆黑色的轿车消失在视野尽头,轻轻吁了口气。

整体工业化提升,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需要照看的方方面面太多了,或者应该说,要发展的方方面面太多了。

没有办法,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家底,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收敛了思绪,白杨不再想那么多。

小李凑了过来,脸上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探询:“所长,周部长……没生气吧?我看他走的时候,脸色挺严肃的。”

白杨转过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笑了笑:“严肃点好,说明他听进去了,而且重视了。”

“听进去了?”小李眨巴眨巴眼,有点没转过弯来。

在他朴素的认知里,大领导不应该是听了好消息才高兴,听了坏消息就……嗯,严肃或者生气吗?

所长这“严肃点好”的逻辑,他一时半会儿还真有点跟不上。

白扬看着小李那一脸“虽然我听不懂,但我假装在思考”的表情,心里有点想笑。

这大概就是单纯的技术人员和需要考虑全局的管理者之间的思维差异吧。

“你想想,”白杨耐心解释道,“如果我们报喜不报忧,或者只说好听的,部长可能一时高兴,觉得问题解决了。但等真要用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后果是什么?”

小李顺着他的话一想,后背有点发凉:“那……那不就是欺骗领导,耽误大事了吗?到时候责任追究下来……”

“对喽。”白杨打了个响指,“所以,把困难和现实摊开了说,虽然会让领导一时感到压力,甚至有点失望,但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

“他知道了难处在哪里,才能调动资源去解决。咱们搞技术的,最怕的就是外行指导内行,更怕的是基于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决策。”

他顿了顿,语气带上几分感慨:“周部长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我们不是在推诿,而是在陈述事实。”

“他严肃,是因为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沟通是有效的。”

小李这下彻底明白了,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哦……原来是这样!还是所长您想得周全。”

他看着白杨的眼神里,又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敬佩。

自家这位年轻的所长,不仅技术上牛得一塌糊涂,这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远超常人啊。

白杨笑了笑,没再多说。

他心里清楚,今天这番话,只是把问题抛了出去。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配合部里,甚至更高层,把这些短板一点点补齐。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努力。

“行了,别在这儿感慨了。”白杨看了看表,“快到午饭时间了,去食堂看看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忙了一上午,肚子都饿了。”

“好嘞!”小李立刻应道,刚才那点小纠结瞬间被对午饭的期待取代。

研究所的伙食虽然谈不上山珍海味,但用料扎实,味道也还不错。

尤其对他们这些经常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研究人员来说,按时吃饭是头等大事。

两人并肩走向食堂,路上遇到三三两两的同事,大家看到白杨,都笑着打招呼,眼神里带着好奇。

周部长亲临研究所,这可是件大事,虽然具体谈了什么没人知道,但不妨碍大家暗地里猜测和兴奋。

白杨只是微笑着点头回应,并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保密条例是刻在骨子里的,更何况这事关重大,绝不能有丝毫泄露。

食堂里已经弥漫着饭菜的香气。

红烧肉、土豆炖鸡块、番茄炒蛋、醋溜白菜……经典的家常菜式,用大大的不锈钢盆装着,热气腾腾。

白杨打了一份红烧肉,一份素炒西兰花,外加二两米饭。

小李则更实在,直接来了两大勺鸡块,堆得盘子冒尖。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白杨刚吃两口,就听到旁边桌传来压低的议论声。

“哎,听说了吗?今天部里的大领导来了,直接去的白所长办公室。”

“肯定是为了那个新项目吧?也不知道进展怎么样了。”

“还能怎么样?白所长出马,那肯定是没问题了!估计是来验收成果的吧?”

“要我说,咱们所这次可真是要露大脸了!这项目要是成了,国际领先水平啊!”

听着这些议论,白杨只是低头吃饭,脸上没什么表情。

他理解大家的心情,也知道这些猜测里饱含着期待和自豪。

但现实的骨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领先的种子已经播下,但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克服太多障碍。

他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心里却在快速盘算着。

周部长回去后,肯定会立刻向上汇报。

那么接下来,部里大概率会组织专家组,对他说提到的那些工业短板进行更详细的评估。

到时候,他需要提交一份更具体、更详实的报告,明确指出哪些环节最关键,哪些技术最薄弱,需要优先投入资源。

精密加工能力,特别是微米级甚至更高精度的稳定批量加工能力,这绝对是重中之重。

无论是结构件的精度,还是光学元件的基底,都离不开这个。

半导体工艺,尤其是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芯片制造能力。

虽然短期内可以依靠进口元器件顶一顶,但长远来看,核心命脉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否则,一旦被“卡脖子”,整个项目都可能瘫痪。

特种材料,比如高强度、耐高温、抗腐蚀的合金,高纯度的光学玻璃,以及用于镀膜的特殊化合物。

这些往往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材料,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

高精度光学镜片研磨抛光和镀膜技术。

这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眼睛”能不能看得清、看得远。

高稳定性的激光器和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这是系统的“矛”和“盾”,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上限。

……

一项项,一环环,在白杨的脑海里清晰地排列出来。

每一个名词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和无数需要攻克的难关。

虽说这些年,他已经打下了一些底子。

例如材料,光学,芯片,计算机,等等……

但是对比全盘的工业基础,根本还不够。

这就像一张巨大的拼图,白杨凭借着超越时代的视野,看清了完整的图案,甚至勾勒出了关键部分的轮廓。

但要把这幅拼图真正拼凑完整,需要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一块块地去打磨、去制造那些缺失的碎片。

“所长,您怎么不吃?”小李已经干掉半盘子鸡块,抬头看到白杨对着饭碗发呆,不由问道。

白杨回过神,笑了笑:“没什么,在想点事情。”

他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肥而不腻,炖得软糯,是食堂大师傅的拿手好菜。

嗯,味道确实不错。

天大的事情,也得先填饱肚子再说。

这是他两辈子总结出来的朴素真理。

吃过午饭,白杨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说是所长办公室,其实也就是比普通研究员的格子间稍微大了那么一点,多了一个小小的会客区和一张书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