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碳纤维全套制备与应用技术资料(1 / 2)
夜色渐深,研究所的灯火却依旧明亮。
接下来的半个月,白杨和他的核心团队几乎是以研究所为家,一头扎进了那份关乎激光雷达,乃至牵动着国家相关工业神经的报告之中。
这活儿,远比当初闷头搞研发要复杂得多。
搞研发,目标明确,就是攻克技术难关,把东西做出来。
思路可以天马行空,失败了可以推倒重来,圈子相对封闭,打交道的主要是仪器、数据和自己人。
可写这份报告,却像是要在迷雾中绘制一张精准的藏宝图。
首先,得把激光雷达这只“麻雀”给解剖透了。
每一个关键元器件——从激光器、探测器、高速扫描镜,到精密光学元件、信号处理芯片——不仅要列出理想的性能指标,还得摸清目前国内外的技术现状。
“这雪崩光电二极管,咱们实验室用的样品,响应速度勉强够用,但一致性和噪声控制跟国外顶尖的比,差着一个数量级都不止。”小李,负责元器件梳理的年轻研究员,对着一堆测试数据和国外文献译稿,愁眉紧锁,“而且价格,贵得吓人,还不是想买就能买到。”
“还有这个高速振镜,”负责扫描系统的小张补充道,“咱们现在用的是步进电机加连杆的笨办法,精度和速度都上不去。国外那种基于电流计的高精度振镜,咱们别说做了,连原理吃透的都没几个单位。”
白杨听着,手里飞快地记着笔记。
他脑子里有后世成熟的技术路线图,但此刻,他必须把自己“格式化”回这个年代,基于现实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来分析。
他知道哪些方向是正确的,但更要命的是,如何从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出发,一步步蹚出一条路来。
他会引导大家讨论,偶尔抛出一些看似不经意、实则点拨方向的问题:“咱们能不能试试磁电式的?或者压电陶瓷驱动?我知道难度大,但理论上是不是可行?”
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或者一个工艺难点的评估,他们需要翻阅大量尘封的内部资料。
甚至要托关系,打长途电话去请教其他兄弟单位的老专家。
过程繁琐、低效,却又不得不如此。
白杨常常在深夜独自对着报告草稿发呆。
他脑子里闪过的,是后世那些自动化产线、精密加工中心、以及各种唾手可得的高性能元器件。
再看看眼前这份报告上列出的一个个“老大难”问题,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
“基础差,不怕,”他不止一次地给大家打气,也是在给自己鼓劲,“就怕不知道差在哪儿,不知道往哪儿使劲。咱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把这些‘病灶’一个个找出来,分析透,再对症下药。”
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草稿、图纸和参考资料。烟灰缸里总是满满的烟蒂——没办法,思考强度太大,尼古丁成了廉价的提神剂。
桌上的搪瓷缸子,从早到晚都是浓得发苦的酽茶。
半个月的时间,就在这样紧张、繁琐、反复推敲和争论中飞速流逝。
当最后一遍校对完成,看着那厚厚一摞、散发着油墨清香、字迹工整、图表清晰的报告时,整个团队的人都像是被抽空了精气神,眼窝深陷,脸色蜡黄,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光彩。
这份报告,不仅仅是文字和数据的堆砌。
它凝聚了团队半个月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它试图站在国家工业战略的高度,为激光雷达技术的落地和相关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一份尽可能详尽、务实、且具备前瞻性的“诊断书”和“行动指南”。
白杨小心翼翼地将报告装进一个厚实的牛皮纸袋里,封好口,郑重地交给了助理小李。
“小李,辛苦你跑一趟,亲自把这个交给部里周部长的秘书。一定要亲手交到。”白杨叮嘱道,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后的沙哑。
“放心吧,所长!”小李接过文件袋,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心理上的分量。
他用力点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看着小李离开办公室,白杨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该做的,都做了。
接下来,就看部里的了。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感觉自己像是连续打了一场高强度的战役,身心俱疲。
这半个月,比当初搞样机冲刺阶段还要累。
“不行了,得歇歇了……”白杨晃了晃有些发沉的脑袋,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哪怕只是好好睡上一天,什么都不想。
他拖着疲惫的步子,往自己的临时宿舍走去。
……
与此同时,第一机械工业部。
周部长的办公室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文件和墨水的味道。
小李一路不敢耽搁,满头大汗地赶到部委大楼,经过层层登记和通报,终于将那个沉甸甸的文件袋,交到了周部长那位戴着眼镜、神情一丝不苟的中年秘书手里。
秘书见是白杨研究所送来的加急件,不敢怠慢,立刻敲门送进了周部长的办公室。
“部长,白所助理送来的报告。”
“哦?这么快?”周部长有些意外。
他原以为,那样一份涉及面广、深度要求高的报告,怎么也得一个月左右才能拿出来。
半个月就完成了?
他心里闪过一丝疑虑,会不会是仓促赶工,内容不够扎实?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接过了那个厚实的牛皮纸袋,拆开封口,抽出了里面的报告。
报告的封面简洁明了——《关于激光雷达技术产业化关键瓶颈及对策研究报告》。
周部长扶了扶眼镜,开始仔细阅读。
开篇是对激光雷达技术原理和潜在应用价值的概述,写得深入浅出,既有技术高度,又不失宏观视野。
紧接着,报告进入核心部分——关键元器件的技术瓶颈分析。
从半导体激光器、雪崩光电二极管,到高速扫描振镜、精密光学镀膜,再到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
报告不仅详细列出了各项核心元器件所需的关键性能指标。
如功率、频率、精度、灵敏度、响应时间、工作寿命等,还极其详尽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的技术差距。
“差距在哪里?是材料?是工艺?还是设计思路?”报告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层层深入,直指问题的本质。
比如,对于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报告指出,国内在材料提纯、外延生长工艺、以及器件结构设计上都存在明显短板,导致成品率低、性能离散性大、噪声水平高。
报告甚至点出了几家国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单位,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技术路线和面临的困难。
周部长看得越来越心惊。
这份报告的专业性和深度,远超他的预期。
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对每一个技术节点的“解剖”,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更让他震惊的是第三部分——关于制造工艺和装备的瓶颈分析。
报告指出,激光雷达的成本和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密光学加工、微电子制造、精密装配与测试等环节的工艺水平和装备能力。
“比如,非球面镜片的精密模压或抛光工艺,国内精度达不到要求,严重依赖手工研磨,效率低、成本高、一致性差。”
“再比如,高精度光学镀膜设备,国内基本空白,好一点的都需要进口,不仅昂贵,还经常受到限制。”
“还有微电子芯片的制造,虽然我们也有集成电路产业,但在线宽、良品率、封装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巨大,无法满足激光雷达对高速、低噪信号处理芯片的需求。”
报告中列举的每一个工艺难点,每一项装备短板,都像是一根根针,精准地刺在了当前国家工业体系的痛点上。
周部长越看,眉头锁得越紧,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这份报告,哪里仅仅是关于激光雷达的?
这分明就是一份以激光雷达为切入点,对我国精密光学、半导体、精密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多个相关领域进行的一次深度“体检”!
它不仅指出了“病症”,还深入分析了“病因”,甚至在报告的第四部分,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建议。
“第四部分:对策与建议。”
这一部分,更是让周部长感到震撼。
报告建议,国家应集中力量,选择几家有基础、有潜力的单位,作为攻关主体。
比如,建议由XX光学仪器厂牵头,联合XX研究所,重点突破精密光学加工与镀膜技术;
比如,建议由XX半导体器件厂,联合XX大学物理系,主攻高性能雪崩光电二极管的研发与生产……
报告甚至大胆地提出,对于某些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关键元器件和设备。
可以考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但必须明确消化吸收的时间表和国产化目标,避免重复引进和长期依赖。
报告还建议,部里应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打破单位壁垒,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甚至还提到了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以及建立第三方测试与认证平台等长远规划。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措施具体,可操作性极强!
周部长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
他意识到,这份报告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激光雷达项目本身。
它就像一把钥匙,一把可能解锁我国高端制造业升级密码的钥匙!
“这……这简直是一份国宝级的报告!”周部长喃喃自语,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