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1章 奖励:052D型号,海洋街溜子!(1 / 2)

加入书签

信息高速公路的项目算是定下来了,四十亿美元的巨额投入,在这个物质尚不丰裕的七十年代末,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在四九城的上空轰然炸响。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的鸽子,扑棱棱地飞遍了各个角落。

虽然官方尚未正式公布,但那些鼻子比狗还灵敏的各路神仙,早已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一时间,整个四九城都有些暗流涌动。

特别是那些跟计算机、信息、通讯沾点边的单位,更是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竖起了耳朵,伸长了脖子,削尖了脑袋想要打探点内幕消息。

谁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块肥得流油的肉,更是一份能载入史册的大功绩,一顶闪闪发光的乌纱帽。

“白总工,最近可真是双喜临门啊!”电话那头,传来一道爽朗又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声音。

白杨一听,便知道是军方装备部的老熟人,李副部长。

这位李副部长,因为之前战斗机项目的大获成功,对白杨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带着称呼都透着一股子亲近。

白杨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声音依旧沉稳:“李副部长客气了,什么双喜临门,我这儿还是老样子,忙得脚不沾地。”

“哎,白总工您就别谦虚了!”李副部长哈哈一笑,语气却越发热络:“‘曙光一号’的事迹,我们可是听说了,真是大快人心,为国争光啊!听说,后续还有个大动作?跟这个……呃,信息网络有关?”

这老李,消息倒是灵通。

白杨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李副部长,您这消息可比我们内部传得还快。目前都还只是初步论证阶段,八字还没一撇呢。”

他这话半真半假,论证确实还在进行,但大方向已定。

李副部长干笑两声:“白总工,您是知道的,我们军方对这信息化的东西,那可是望眼欲穿啊!”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项目真能落实,我们军方希望能第一时间接入,对于提升指挥效率,那可是……嘿嘿,您懂的。”

白杨嗯了一声,语气不变:“军方的需求,国家肯定会优先考虑。不过具体怎么实施,还得等上面的统一部署。您也知道,这种大项目,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明白,明白!我们就是先跟白总工您通个气,表达一下我们的迫切愿望。”李副部长连忙说道,生怕白杨误会。

他清楚白杨的能量,这位年轻的总工程师,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但说出来的话,分量极重。

挂了军方的电话,没过多久,哈工大那边,白杨当年的导师,一位在计算机领域同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打来了电话。

嘘寒问暖一番后,话锋也巧妙地转到了“信息高速公路”上。

“白杨啊,听说你小子又鼓捣出个大名堂?”老教授的声音带着欣慰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四十亿美金,乖乖,这手笔可真不小。学校这边,也想看看能不能参与进来,为国家出点力,也让学生们多接触接触前沿科技。”

对于自己的恩师,白杨自然更多了几分坦诚:“老师,项目确实有这么个意向,但具体方案还在细化。高校作为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肯定会是重要的参与方。您放心,一旦有明确的规划,我会第一时间向您汇报。”

“好好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老教授满意地笑了。

应付完一波又一波或明或暗的打探,白杨揉了揉眉心。

这还只是个开始,等项目正式启动,恐怕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而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内部,气氛则完全不同。

那些朝夕相处的科研人员们,对自家这位年轻得过分的总工程师,早已从最初的审视、怀疑,转变为如今的深深敬佩,甚至是带着几分盲目的崇拜。

“听说了吗?那个四十亿美金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白总工一手提议,并且在祁部长面前力主促成的!”茶水间里,几个年轻研究员压低了声音,语气中满是惊叹和与有荣焉。

“我的天!四十亿美金啊!白总工这也太……太牛了吧!”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有些凌乱的青年咂舌道,“我原以为‘曙光一号’已经是咱们所的巅峰了,没想到白总工还能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可不是嘛!你们是没看见,那天祁领导和专家组来评估‘曙光一号’,那些平时眼高于顶的老专家,一个个对白总工客气得不行,说话都带着敬语。”

“嘿,那是自然!‘曙光一号’的核心架构和许多关键技术难题,不都是白总工亲自指导攻克的吗?没有白总工,哪有‘曙光一号’的今天!”

“现在想想,白总工真是深藏不露啊!平时看着温温和和的,没想到一出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手笔。这‘信息高速公路’要是真建成了,咱们国家在计算机和信息领域,可就真的要领先世界了!”

“领先世界不敢说,但至少能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不再受制于人!”

这些科研人员,大多是国内顶尖学府毕业的高材生,平日里心高气傲,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人不多。

但白杨,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际成果,彻底征服了他们。

他们比外界更清楚“曙光一号”的意义,也更能理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宏伟蓝图。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他们那位年轻的总工程师。

这与之前军方战斗机心脏病项目的感觉又有所不同。

那个项目,虽然同样意义重大,但因为涉及军工,保密级别极高,大多数人只是在外围参与,核心内容知之甚少,更遑论公开讨论。

项目完成后,巨大的成就感也只能深埋心底,无法与人分享。

而“信息高速公路”则不一样。这项目,虽然核心技术同样尖端,但其应用前景,却带着浓厚的“半民用”色彩。

计算机,网络,这些在当时普通人听来如同天方夜谭的名词,在这些科研人员眼中,却是代表着未来的高科技。

他们深知,一旦这条路铺开,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国防和科研,更将深刻改变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

这种参与建设未来的使命感,让他们热血沸腾。

此刻,白杨正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面前摊放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夹,封面赫然写着《关于“曙光”系列计算机小型化及国家骨干光纤网络建设初步方案》。

这是计算所那边连夜赶制出来的,由周培明亲自送来。

白杨看得非常仔细,时不时用红蓝铅笔在上面圈点勾画。

方案主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

第一,计算机小型化。这是第四代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白杨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的重点。

只有将计算机从庞大、昂贵、需要专门机房的“巨无霸”,向更小型、更易用、成本更可控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普及。

如果还像第三代计算机那样,动辄占据一整个房间,光是建设和维护成本就能吓退一大批潜在用户,那“信息高速公路”也只能是少数特权单位的玩具。

方案中提到了几种小型化的技术路径,包括更高集成度的芯片研发、模块化设计、更高效的散热系统等等。

周培明他们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思路清晰,但也指出了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和预计的研发周期。

第二个关键点,则是网络的搭建,特别是作为信息传输大动脉的光纤技术。

目前国内虽然已经开始了光纤的初步研究,但无论是传输速率、信号衰减控制,还是生产工艺和成本,都远远达不到大规模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要求。

现有的同轴电缆等传统介质,在带宽和抗干扰能力上,根本无法承载未来的海量数据传输需求。

光纤的研究,必须加速,必须突破!

白杨看完了文件,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这两个问题,确实是项目的关键所在,也是绕不过去的坎。

他拿起铅笔,在文件末尾的批示栏上写道:

“计算机小型化方向正确,应作为‘曙光’系列后续研发的重中之重。可考虑成立专项攻关小组,集中优势力量,力争在两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路线上,可借鉴国际主流趋势,但核心元器件必须立足自主可控。”

“光纤技术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议计算所与邮电部、相关材料研究单位加强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多路并进,不惜代价攻克高品质低成本光纤的研发与生产难题。时间节点,同样是两年。”

写完批示,白杨又补充了几句关于研发经费保障和人才引进的意见。

对于这两个核心技术难题,他目前也只能给出大方向的指导和战略层面的要求。

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实现路径,还需要计算机研究所的同志们,以及未来参与进来的各个兄弟单位去摸索,去攻克。

倒不是他藏私,或者没有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以他脑海中来自后世的知识储备,别说是第四代计算机小型化,就算是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他也能拿出不少东西。

光纤技术更是如此,什么单模、多模,什么石英光纤、塑料光纤,各种制备工艺和关键参数,他都了如指掌。

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现在的位置是总工程师,是战略规划者,而不是一线的研究员。

手里的事情千头万绪,光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一个项目,就牵扯到无数的协调、论证、资源调配工作,更不用说研究所日常的行政管理和其他几个并行推进的秘密项目。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培养一支能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本土科研队伍。

如果事事都由他包办代替,那这些人永远也成长不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明方向,提供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提升能力,这才是长久之计。

当然,如果他们真的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他自然会适时出手,给予关键性的点拨。

就在白杨审阅方案,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路线殚精竭虑之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机要部门云集的某栋大楼的总会议室里激烈上演。

这里是工业体系的核心指挥中枢之一,机部大楼。

此刻,能够容纳上百人的大型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长长的椭圆形会议桌旁,坐满了各个工业部的主要领导,部长、副部长,一个个都是跺跺脚能让相关行业抖三抖的人物。

中财部那边也派来了几位司局级干部列席,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决策,但那四十亿美金的巨额资金,让他们拥有了不容忽视的发言权和监督权。

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这个从天而降的“信息高速公路”大项目,究竟由哪个机部来牵头负责?

“我认为,这个项目理应由我们第一机械工业部来主抓!”说话的是一机部的周部长,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作为工业的“老大哥”,一机部涵盖的领域极广,从重型机械到精密仪器,都有涉猎,综合实力雄厚,统筹协调大型项目的经验也最为丰富。

“‘信息高速公路’虽然名为‘信息’,但其本质仍然是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和工程管理。这些,都是我们一机部的强项。”

周部长话音刚落,坐在他对面的一个中年人便忍不住开口了:“周部长此言差矣!‘信息高速公路’,核心在‘信息’二字!其灵魂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这些恰恰是我们第四机械工业部的主管领域!”

说话的正是第四机部部长刘有材。

他年富力强,才四十四岁,学者出身,后来转入行政管理,为人耿直,眼里揉不得沙子,在电子工业领域颇有建树。

此刻,他显然是有备而来,面前摊开着一叠材料。

“‘曙光一号’计算机,就是在我们四机部下属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要论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深度和技术储备,我们四机部当仁不让!”

刘有材越说越激动,脸膛都有些微微涨红,“把这么一个高科技项目交给对电子信息技术相对陌生的部门主导,恕我直言,那简直是外行领导内行,会贻误战机的!”

“刘部长,话不能这么说。”一机部的周部长微微蹙眉,“国家重大工程,看重的是综合实力和组织能力。电子技术固然重要,但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支撑,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我们一机部可以提供最全面的配套支持。”

“配套支持?”刘有材冷笑一声,“周部长,这可不是打下手、敲边鼓的事!这是要引领国家未来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工程!我们需要的是懂技术、懂产业的内行来掌舵!而不是仅仅能提供钢材水泥的‘后勤部长’!”

这话就有点不客气了,甚至可以说带着几分火药味。

“刘有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机部的一位副部长猛地一拍桌子,怒目而视,“我们一机部为国家工业建设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你这是在质疑我们的能力吗?”

“我没有质疑你们的功劳,我只是在陈述事实!”刘有材毫不退让,梗着脖子道:“这个项目,技术门槛极高,专业性极强,必须由最懂行的人来负责!否则,那四十亿美金,打水漂了算谁的?!”

“你…你这是血口喷人!”

“我怎么血口喷人了?难道我说的不对吗?让你们去搞芯片设计,你们行吗?让你们去编操作系统,你们会吗?”刘有材也是个炮筒子脾气,被对方一激,说话也越发直接。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支持一机部的和支持四机部的纷纷下场。

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声、辩驳声、甚至隐隐的斥责声混杂在一起,整个会议室如同一个炸开了锅的菜市场。

中财部那几位同志面面相觑,想劝又不知道从何劝起,只能干着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