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0章 内廷旁听生(2 / 2)

加入书签

啧啧,决策权似乎比内阁首辅都要大。

虽然只是针对眼前这一件事,但覃吉也看出来了,皇帝对张家父子非常倚重。

覃吉轻声问道:“二公子,您这是……”

张延龄声若蚊蚋:“家父在府上养病,无法外出,我就代表家父来瞅瞅,顺带帮陛下解决一些麻烦。”

“那您这是……”

覃吉说话通常只是开个头,后续不言自明。

张延龄笑着递过一张纸条,覃吉瞥了一眼,具体是何用意已经很明显了。

这是让他把字条转交给皇帝,让皇帝按照字条上面的内容来继续议题便可。

覃吉拿到字条后,正要折身回前殿,张延龄却拉住他,然后将一旁放着盏茶杯的木制茶托递到他手上。

覃吉先是怔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

怀恩等人看到他进内殿来,如果空着手回去,手里还拿着张字条,那外面的人都会察觉到这边情况有异。

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这杯尚散发出袅娜热气的茶盏作为掩饰。

那别人只会觉得,皇帝刚才安排覃吉进来,只是为了取茶。

当然这也意味着,之后怀恩等人问询他进来做过什么时,他就得想方设法遮掩,不告知有关张延龄在此的事。

覃吉想到这儿,突然觉得,这一切是皇帝早就安排好的,大大超出了他的认知和能力。

以他的性格,自然不敢张扬,只会把事憋在心底,但似乎很难长久隐瞒下去。

……

……

等覃吉再出来时,外面的讨论显得越发激烈了。

主要是探讨李孜省和朱永率部加入偏关防务后,对整体局势是利好,还是存在巨大的隐患,对防备偏关有益,还是危害巨大。

说话的主要是次辅徐溥。

他作为文臣,转述的都是马文升对此事的意见。

本身马文升就极度厌恶李孜省,此番新仇旧恨,导致马文升就极力阻止李孜省和张峦在军中建立起影响力,所以对这件事没有任何褒奖,反而认为李孜省出塞迎敌属于无事生非,令大明边关陷入到巨大的危险中。

徐溥或许对此存在一定疑虑,但他眼下可不想背黑锅。

而不背黑锅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一个合格的转述者……

话是从我口中说出来的不假,但我采纳的是前兵部尚书马文升的意见,所以就算陛下不认同,那也不该认为是我做事不当。

朱祐樘本来就已经相当厌烦。

我派个人去西北,难得地打了个大胜仗,为我登基改元后威慑四夷,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觉得有了帝王的威严。

结果你们却跑来说,这场胜仗不值一提,还说我和李孜省他们是在瞎胡闹,甚至威胁到了偏关的安危

你们还讲不讲道理了

就在此时,覃吉把张延龄递交的条子,以压在茶杯

朱祐樘大致看过,心里便有数了。

徐溥还在那儿侃侃而谈:

“……保国公麾下的京营将士,骄纵恣意,从无疆场杀敌的经验,却挟圣意令其对内欺辱地方官将,对外却畏首畏尾,迁延不前,而地方官将被折辱后定不愿与之协同作战,互相攀比寸步不前,本会出兵御敌,也可能因此而收缩防线。

“更会令鞑靼人得寸进尺,除了进犯关口外,更会滋扰边关百姓,毁坏北方过冬的麦田,形成报复之态。”

大明北方的粮食播种,有很大一部分是小麦。

这些粮食是需要过冬的,也就是说,要是大明边关将士守在城塞里不出来,鞑靼人非要报复的话,很可能会毁坏农田,让来年大明夏收时大幅度减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