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带着俩徒弟上门技术输出第一单(2 / 2)
老旧的苏式设计,用料扎实,但也确实存在结构冗余、热工效率低下的问题。
结合【破障之眼】的诊断数据和【基因图鉴】带来的热流控制灵感,一个大胆的改造方案轮廓逐渐清晰。
不仅仅是更换传感器、修复硬件那么简单。
要动结构。
要优化热力循环。
这比改造反应釜的难度,高了不止一个层级。
陈工还在翻着厚厚的记录本,查找着热电偶的具体型号。
他们之前内部讨论,也隐约触及过这些方面,但从未像眼前这个年轻人这样,直指要害,条分缕析。
李向前收回视线,重新落在那张结构复杂的窑炉总装图上。
苏式设计,用料厚道,结构也确实如王师傅所言,有些死板。
但【破障之眼】反馈的窑体热量散逸数据,传感器老化程度,风道实际气流扰动情况,清晰地勾勒出问题的核心。
再结合【基因图鉴】中那些关于生物结构保温、热量循环利用的零碎信息片段……
一个改造方案的雏形,在他脑中快速成型。
他开口了,声音平静,不大,却瞬间压过了陈工翻动纸页的哗啦声。
“周厂长,陈工,王师傅,根据我的初步判断,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看向他。
“第一,窑体关键部位保温性能严重不足,热量散逸过大,这是能耗高、温区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测温元件普遍老化、精度不足,加上安装位置可能存在问题,反馈的温度信号严重失真,并且滞后。你们依据这样的信号去调节,等于是盲人摸象,温度自然控制不住。”
“第三,燃烧系统和通风排烟系统匹配不佳,特别是鼓风机工况不稳定,导致窑内不同区域火焰强度、气流速度差异巨大,温度分布极不均匀。”
他没有使用任何术语,说的都是大白话,但每一句都像锤子,砸在搪瓷厂技术人员的心坎上。
陈工抬起头,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王师傅也猛地抬起头,脸上混杂着震惊和一丝恍然。
这些问题,他们或多或少都意识到,但从未有人能如此清晰、系统地串联起来,并且如此肯定。
尤其是保温和测温这两点,一直是他们想解决却找不到有效方法的死结。
李向前没有停顿,继续往下说。
“基于以上判断,我的初步改造方案是这样的。”
“一,对窑炉顶盖、炉墙等热量损失严重区域,进行保温层修复和强化。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新型的复合耐火保温材料,效果会比传统材料好很多。”
这个“新型材料”,他脑子里闪过【基因图鉴】里某种微生物形成的【生物陶瓷层级结构(微观片段)】,虽然只是片段,却给了他启发。
“二,彻底更换现有的测温元件,选用响应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传感器。同时,引入我们前进厂正在使用的【智能温控模块】。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多点、分段精确控温,实时反馈,自动调节,最大限度减少温度波动。”
【智能温控模块】!周同和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身体不由自主地再次前倾。这正是他之前在前进厂看到,并为之震撼的东西!
“三,对鼓风和引风系统进行优化。可能需要更换或检修鼓风机,调整风道走向,甚至根据窑炉热工模型,对内部的挡火墙、隔烟墙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目标是让热量在窑内分布更加均匀,减少温差。”
调整内部结构!
陈工和王师傅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脸上的惊骇。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了!这是要对老大哥援建的窑炉动大手术!
他们之前连拆个轴承都嫌麻烦,现在这个年轻人居然提出要改动内部耐火砖结构?
周厂长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小李师傅!你…你这套方案…听起来…真是…真是…”
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
“有把握吗?这么大动作…”
李向前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双手自然地放在桌面上。
他迎着周同和急切的注视。
“周厂长,技术层面,我有信心。”
“当然,具体的改造细节,比如选用哪种保温材料最合适,传感器如何布置,内部结构怎么调整最优化,还有相应的成本估算,这些都需要我们回去进行详细的计算和设计。”
他顿了顿,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三天。三天之内,我们会给红旗搪瓷厂提供一份详细的技术改造方案和初步报价。”
专业、自信、高效。
周同和、陈工、王师傅,甚至包括旁听的刘虎和张峰,都被他这种干脆利落的作风所折服。
周同和猛地一拍大腿。
“好!三天!小李师傅,我们等你的方案!”
初步的技术信任,就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里,围绕着那台老旧的烧结窑炉,悄然建立。
李向前微微点头,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