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隐晦秘事(1 / 2)
杨林对邢云衢的话赞成很大一部分,但是对于皇帝想在辽东暗中设置藩镇,也就是培植军阀的打算他是坚决不信的。仅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看就不可能。如果换位思考的假如自己是皇帝能这么干吗?
但是从万历皇帝几十年来与文官集团的明争暗斗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万历皇帝在没有能力解决后金叛乱的形势下,又不能妥善解决辽东将门养寇自重的情况下,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以毒攻毒”。我重新培养一个自己的将门不是更好?不仅能牵制原先的将门,也能震慑朝中的文官们。
另外还能遏制建州逆胡进一步的发展。这样可以把战火尽量控制在辽东不向关内蔓延。等有朝一日国家状态好起来后,再集中力量重新控制辽东。不得不说事情果真如此的话,万历皇帝所谋甚远,乃雄才也!
杨林对此颇为感慨。虽然史书上对万历皇帝的评价相当不好,把明亡的根本原因归咎于他的懒政、怠政。可那些东西都是文官集团写的,真实情况又有几人能知道?
纸笔如刀透骨寒,文人杀人不见血。他们能让好人背负千百年的骂名而不能翻身,也能妙笔生花把万恶之人写成英雄豪杰。一切都在一支笔下颠倒乾坤。如此看来万历皇帝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如此布局的目的,就是要借着武人的力量来为自己扶正名节。
邢云衢见杨林发出这些感慨,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您现在二十岁出头就已经是参将并行副将事了,您要知道多少人恐怕一辈子连个百户都当不上。今上为什么如此器重和青睐于您,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有关皇权和大臣们之间的隐晦密事,那就是大明历代皇帝都是怎么死的?学生猜测他需要有忠义的将领保护他的子孙和江山社稷的周全。”
杨林闻言一皱眉头,随即舒展开来道:“井石兄果然与常人想法不同,说的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也不愧是能让熊大人留在身边当文吏的人。仅是你这一个问题,就点出了我朝最根本也是最隐秘的秘事——文臣与皇权之争。井石兄若是相信我杨林的为人,接下来你尽可直言!”
“学生正是相信大人您的为人,所以今天才跟您说这么多。我与其把自己的这些猜测都藏在肚子里独自难受,还不如向大人您倾吐一番。也好请您帮着分析辨别一番。”
杨林一笑,喝了口茶道:“井石兄你可能不知道,你这副文绉绉的样子挺可爱的。不过就是太让人着急!”
邢云衢尴尬的笑道:“正如大人所言,文臣和皇权之争才是我朝治国的根本。皇权强,如太祖、成祖这样的皇帝,文臣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但是文臣们强,则皇帝的日子不好。凡事不能随心所欲、天下为尊。两边一旦角力,都是你死我活的下场。而双方的角力点就是军权之争。看看我朝历代皇帝,多数都是壮年时期就驾崩,甚至有的死因都很蹊跷。细查之下,无不是与军权的归属有关。”
“例如武宗皇帝,那是一位策马疆场、上阵杀敌的皇帝。而且也不是被一些史书写的那样不学无术。其中什么好色无度、奸淫民妇啥的,这些不过是文官们黑人的一种手段而已。无他,杜撰污蔑尔!据学生私下查阅相关文档,武宗皇帝可是会蒙语、藏语、梵语、大食语(阿拉伯),甚至还能和狮虎搏斗的人杰。就是这样一位皇帝,落水受寒以后身体无大碍,可次年竟突然驾崩了。你说是不是有些莫名其妙?”
杨林向邢云衢一竖大拇指,赞道:“井石兄所言极是,对这些事我以前也是心存杨疑问。”
邢云衢接着道:“咱们再说太祖皇帝,一介布衣起家的马上皇帝,杀伐果断、铁血一生。这大明江山都是他一刀一剑砍出来的。他在位时那些文臣、勋贵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随便拿出那一个不是一方英杰?说太祖杀人多,可其中又有几个是平民百姓;又有几个是遵纪守法的良臣?在位期间,他的儿子们接连莫名其妙的死亡,谁敢说这里没有那些被皇权压制打击的文臣、勋贵们的事情?”
“什么南北榜案、空印案、胡惟庸案、蓝玉案,总之等等吧。哪一件不是文臣勋贵与皇权的较量。其中太多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原委,学生就不再一一赘述。结果就是太祖皇帝在最后几年里没人可用了,权力完全被文臣们架空。学生甚至怀疑太祖之死与建文帝有关。太祖实录里可是写着太祖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建文夫妇不离太祖左右,不让旁人伺候起居由他们亲自侍奉。”
↑返回顶部↑